过去一年里我一共出差了 15 次,再加上自己的短途旅行、回老家等,平均下来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在差旅状态。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但持续优化自己的出行装备和工作流对我这种装备党 + J 人来说是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最近刚刚结束了为期一周的深圳出差,今天就分享一下我的差旅打包方案。
我一向倾向于极简出行,只带旅途中一定会用到的东西,并且会尽力让自己在行程中空出双手,所以我很久没使用过行李箱了,绝大多数出行只会背一个双肩包。
先看一张爆炸图,这几乎是我所有的出行物品,一般不会带全,比如出差就不会带墨镜,回老家就不会带电脑。可以看到我用一个个小收纳包实现了模块化收纳,这样既可以保证装包时的整洁,又可以提升我换包的速度。按照功能区分,这几个模块分别是:EDC,PSK,洗护包,数码包,衣物包,文件袋。
EDC
EDC 即 Everyday Carry,原意是每天都要携带的物品。不过我总感觉这几年的 EDC 圈子有点怪怪的,在 B 站搜索 EDC 会出来很多诸如刀具、手电、指尖积木等更像是「男人的玩具」的物件。且不说这些玩意在真实生活中能不能用得上,光是和高铁机场的安检斗智斗勇应该就挺折磨的。
对我来说真正的 EDC 只有 6 件物品:手机,Airpods Pro,Apple Watch,纸巾,烟,火机。我的手机和耳机永远分别放在裤子的左右兜,Watch 在左手腕。剩下的三件小东西会用一个Muji 的「小双肩包」收纳,工作日会多放一张公司门禁卡,在外就再放张酒店的房卡。不管是北京市内日常通勤还是临时吃饭遛弯,把这个小包揣兜里就可以出门了。
而出行途中,我会把这个小包挂在双肩包的肩带上,如此一来不用卸包就可以快速嘬一根或者刷房卡进门。
除此以外,我也将一些旅途中可能随时取用的物品放到了 EDC 这个分类,比如:钱包、口罩、充电宝、墨镜、护手霜、防晒霜…… 这些小物件就很灵活了,我一般会将它们放到背包的行政舱等便于拿取的位置。
这里多说一句钱包,我的钱包里只有身份证,少量现金和一张存款金额很小的银行卡。就如同不能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我极不鼓励把所有证件一股脑塞到一个钱包里。
PSK
PSK 的全称是 Personal Survival Kit,本来是指存放一个人户外生存最基础物资的小包。我看了一些国内外分享自己 PSK 的视频,个人还是觉得放伞绳、鱼钩、打火棒等有点过于生存狂了。
行走在文明社会,我对 PSK 的定义几乎等同于小药包,头疼脑热时能应个急就成,再严重就打开美团买药解千愁了。这个小包是拼多多几块钱随便买的,倒也合适,里面有:
- 内服:布洛芬(唯一真神),快克,诺氟沙星,阿莫西林,开瑞坦,甲硝锉……
- 外用:999 皮炎平(第二真神),风油精,创可贴,碘伏棉棒,莫匹罗星……
- 强身健体:复合维生素,褪黑素……
为了减小体积,我还会把大的胶囊板板剪成小板板。除了药品我还放了一些常用但出门在外不太好找的东西,包括一把指甲剪,几根棉签和牙线,以及备用的纸巾和香烟各一包。
不管我去哪,只要背双肩包都会把这个 PSK 小包放进去。出差途中这个小包不止一次帮助到了塞牙的我,发烧的同事,以及高铁上过敏的大哥🥺。
洗护包
洗护包是 Muji 的一个笔袋。我其实是个挺糙的人,并不太介意使用酒店的物品,再加上出差一般只会选择华住等住宿体验相对标准的酒店,所以我带的洗护用品并不多,基本只有电动牙刷、洗面奶、剃须刀、润肤霜,耳塞,还有一根皮筋。我这种中长发平时在家里都带发箍,外出在酒店没发箍就只能把头发绑起来了🤣。
数码包
数码包也是 Muji 的一款小包,基本等同于充电器包。满载状态下我会带两个 Anker 的 65W 充电头,两根 C2C 线,一根 USB to Lighting 和一根 Apple Watch 磁吸充电线。这款充电头有两个 C 口一个 USB 口,平时会把一个充电头插满线后直接丢酒店,另一个充电头和 C2C 线带到公司给笔记本电脑充电。
除此以外我还会常备一个读卡器和一个 U 盘。
衣物包
穿衣服真的是门学问。开始出差之后我逐步把自己的衣服替换成了适用于户外场景的高性能衣物,除了裤子,裤子还是穿优衣库的加长牛仔裤😅(户外裤子我是真找不到足够长的)。
我一般会提前看好未来几天的天气,穿着能应对最低气温的衣物。我基本遵循着三层穿衣法,打底的贴身穿永远都是优衣库的 Airism 纯白短袖,夏天穿 L 码,其他季节穿 M 码。外层优先穿着防风保暖的软壳衣,除此以外我还会带一件轻薄的冲锋衣,平时都卷起来放在背包的上层备用,只有大风大雨天气会抖开来穿。冬天我还会多带一件优衣库的便携羽绒马甲,丑丑的,但真遇到大降温可就救命了。我出门不会带第二双鞋,只会穿一双防水的徒步鞋。
我的差旅跨度基本都在一周以内,而且衣服都是速干的,自己洗完拧巴拧巴隔天也就干了,因此两身贴身换洗衣服就足够了,基本不需要用到酒店的洗衣房。
我的衣物包来自招商银行积分换的一套收纳包,只用到了其中一个中号袋子,春夏秋一般是塞不满的。我一般还会往这个袋子里塞几个保鲜袋,装一些到家再洗的 smelly clothes🌚。
文件袋
出差过程中经常会开一些水单、发票,因此我还会带一个专门的文件袋存放这些纸质文件,我这个就是随便买的最便宜的得力文件袋。除了出差,我还会把旅行途中当天用不到的重要文件放到文件袋中,比如护照、信用卡、现金等,以及几张证件照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文件袋永远放在背包主仓贴身的一侧,即使出去玩我也会背着,不会把它放到酒店。
其他物件
以下是一些我视情况携带的物件。
📷 相机 & 相机袋
相机包来自 Muji 的「珍藏品收纳包」,放我的 X100VI 刚刚好。我拍照不会特别多,因此一般不带相机充电器,只会带一到两块电池,平时就插线直充。把电池也放这个包里好处是过机场安检时只需要把这个包一整个掏出来就行了。
💧 防水袋
来自三峰出,如果真下雨了,可以把主仓里怕水的东西一股脑塞进去。
👜 小斜挎包
只要包里还有空间基本都会带,平时出门吃个晚饭遛个弯啥的可以背出去,只放 EDC 物品和相机,会轻便很多。
🍉 保鲜袋
用来装穿过的脏衣服、装盖子不严的洗面奶、装路途上产生的小垃圾…… 简直太有用了。
背包
最后说说背包。我目前有两个背包,北面和小鹰的魔爪 26。虽然北面宣称有 30L,但对比小鹰要小很多,且高度较短,我 185 的身高背起来还是有些显小。
不过即便如此北面的容量对我来说也足够了,大多数出行我都背的是北面这支包。我最极限的一次用它装下了以上所有物品后还塞进去了出差需要的各种设备,包括两台 minipc、充电器和一大堆线缆。虽然这时候已经不太背得动就是了🌚。
小鹰的背包属于户外包,两侧的腰封在长时间走路、背大重量物品时能大幅分担肩膀的压力。我平时很少背这款包,毕竟有腰封的包在城市场景里还是有点怪怪的,不过上次回老家因为工作原因背了台巨重的 Pro Art 16,体验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