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 B 站刷到一个短视频,开头问,你还记得 a平方 - b平方如何展开吗?我愣了一下,果真不记得,接着视频用图像的形式解释了这个公式,豁然开朗。感谢这位 UP,我想我就算是得了阿兹海默也不会忘记这个公式了。
回想我的初中时代,这些冰冷的公式总是被加粗放大,扔在课本里最显眼的位置,即使是数学老师也无一例外地要求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背下来再说,所以每次几何开新课总免不了一番公式默写。视频中的解法并不一定适用于初中的应试教育环境,我也无意讨论它的思路是否最优,但我感慨的是这种解法是从原理出发,而非叙述现象本身,这种思路是我在学生时代极少接触的。
这让我没来由的回想起上学时期好奇过的一个问题:三角函数那一章,我每天要写无数遍的 sin,cos 和 tan 究竟是何种含义?
或许是初中的周末总是短暂,也或许是当时的我每天都有无数个好奇的时刻,于是时隔十余年,我才终于 Google 了这个问题,点开了这个视频:三角函數(sin、cos、tan)名稱的由來。具体含义视频里讲得非常清晰我就不剧透了,这里说个题外话,我看了视频才意识到初中数学老师的发音有多离谱。他会把 sin 发成英文里「罪」的音,这我还稍微能理解,但他会把 tan 发音为「泰尼基」?然而在这俩的发音如此谬之千里的情况下,cos 的发音却是对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带跑偏也,我们那两个班级所有人应该都跟着叫错了吧😂。
和这位让我开始厌恶数学的老师不同,我有幸遇到一位令我十分尊敬的语文老师,大概也是因为他才使得我这个理科生直到高考都能在语文这一科拿到不错的分数。这位老师博闻强记,各种古诗词总是信手拈来,不过那时再优美的诗句在早自习上念叨个几十遍也不会再想看一眼,直到这几年我在手机上添加了西窗烛的小组件,不时滑将过去,才渐渐体会到那些古诗词的魅力。
这位老师喜欢红楼梦,不止一次安利我们去看书和剧,有一次还把《葬花吟》和《芙蓉女儿耒》通篇打印发给我们。不过那时的我只顾着如饥似渴地偷看室友的知音漫客和临界·爵迹😅,那几张满是噫吁嚱的纸张也只当是草稿纸了。
直至几天前偶然点开了 87 版红楼梦电视剧的解析一口气刷完,我才终于对从小就被教育了无数遍的「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这个概念有了自己的认同。此时再勾回头重看宝玉的芙蓉女儿耒,听黛玉的冷月葬花魂,方叹曹公笔下如有神,后书之失遗憾千年。
我曾经也是个非常讨厌历史的人,我完全记不住每个年代发生了什么事,以至于高一分班前有次考试历史二卷只得了 9 分。但在从事互联网行业后,我开始对计算机历史愈发感兴趣,甚至已经把去一次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加在「遗愿清单」里了。当我了解得越多,那些编程中时刻使用的单词就像一把把回旋镖不时击中我的后脑勺,给我一种艾米丽侦破大头贴悬案的畅快感。我开始理解 Restful 全量更新为什么要用 PUT,开始理解 Referer 为什么是 Referer 而不是 Referrer,开始理解 Linux 中各个文件夹的含义…… 我真的很喜欢这种平时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小玩意,背后那些斑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