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账
2021 年的第一张照片
翻开相册,2021 年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小侄女。那时候小侄女刚刚开始“女孩”起来,身材变瘦,头发也开始留长,终于能戴上花卡子了。我给小侄女拍照时经常会连拍很多,因为小孩子的表情千变万化,很多精彩的表情只能靠抓拍捕捉(所以现在我相册里已经有 2500 张她的照片了)。
你又不让我走,又不给我发北京户口
春节前北京卫健委发布了非必要不回家的通知,要求返乡和返京后都要隔离 14 天,问题是春节本来才放 3 天。然后就是大家熟悉的操作,微博热烈讨论,再关闭评论区,最后再补发个文件往回找补一点。虽然临近春节时又发出了返京不隔离的通知,但这时返乡和返京车票均已售罄,我们一家子也被磨得没有了耐心,最终还是遵从了上边的旨意决定不回家了。这也是我除过大学的某个冬天在富士康打工外唯一一次没有在老家过的春节。
北京怎么可能给我北京户口。我不反对“非必要不回家”,我反对的从来都是似乎完全不过脑子的,把后果完全嫁接给个人的一刀切政策。
春节假期的前几天,地铁已经相当空落了,我也终于可以“坐”地铁到公司了。
除夕当天自然不必工作,抢抢红包,领点鸡零狗碎的小周边,到了中午就可以回家了。其中有一个台历的盒子正好可以完美容纳我的四驱车😄。
北京真脏
315 当天,我经历了或许是有生以来最严重的沙尘暴,PM10 指数达到了难以想象的 1291。出门时我特意取了个新的 N95 口罩,走到公司就已经脏得不成样子,早上洗过的头发也在硅晶的附魔下变成了锈发。
我的第一次旅行
2019 年末,我给自己订下的 2020 年的目标里就有一项是出去旅行 & 坐一次飞机。但不曾想 2020 年无论是世界还是我个人都如此波折,这个计划只能被迫搁置。春节假期里,我看着 6 月底就要过期的 6.5 天年假,终于下定决心去实现这个拖了太久的目标。工作三年有余,我总算是要触摸朋友圈里的文艺生活了。
时间上选定了 3 月 26 日到 31 日共 6 天 5 晚。至于目的地,我的两个备选是深圳和成都,但最终选择深圳只是因为那边的朋友多一些而已。我向来不是个“会玩”的人,索性就把这份令我烦恼的工作撒手丢给各个朋友,自己只负责花天酒地🍺。
3 月 25 号晚,走出公司大门后我立刻关掉了手机上一切办公软件的通知。26 号早上,我背起双肩包,轻装踏上了旅途。去机场的 13 号线上,我对面坐了两个高中生,一个拿着纸笔做数学题,另一个则拿着英语书背书,这个场景让身为河南考生的我有些 PTSD。
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但好在自己还识字,跟着指示牌和各种提示最终还是坐到了座位上。之前错过了在线选座的第一时间,只能选了个发动机旁边靠窗的位置,坐定后才发现窗外几乎完全被发动机和机翼填满,于是我也只能被迫欣赏起这只铁翅膀。此前我一直以为机翼就是结构完整的铁片而已,但见到真家伙才发现机翼后方有各种可以上下活动的鳍片,观察鳍片的活动勾起了我在物理课本上讲过的压强、升力这些基础的不能再基础的知识,竟然让我觉得机翼比云朵有趣多了。
我在中午到达传说中让密恐患者绝望的深圳宝安机场,随后去酒店签到,在地铁上终于又看到了十余年未见的大海(小学二年级曾在深圳呆过一年)。我订的酒店位于南山区中部的荔林地铁站附近,但在楼下看到旁边的施工工地时,我就瞬间明白了这家的高性价比从何而来。我要求前台必须给我安排听不到“深圳之声”的房间,并且强硬表示只要听到一次噪音就立刻退住,于是我就住进了远离工地一面的高层,所幸也确实没听到过施工噪音。
26 号晚,我和几个程序员朋友相聚于腾讯大厦附近的木屋烧烤,饭后又去了深圳湾公园遛弯。我们一边吹海风一边吹牛逼,在深圳湾一号和春笋大楼附近留下了我的第一张照片(衰仔如我,拍照时刚好有几层黑了)。
表妹在深大读研,她男朋友则在广州的中山大学读研,来这里之前我就提议一起见个面。表妹很早之前就告诉我她有男友的事情,不过一直瞒着家人,直到我来深圳前不久才公之于众,所以我是全家与她对象会面的第一人。
27 号早上,我处理了冰箱里被冻到爆炸的无糖可乐(一个悲伤的小插曲),先到丽湖校区找到表妹,在校门口一家小店里来了份觊觎已久的肠粉。我可太爱这玩意了,以至于后来几天的早饭基本全是肠粉🌚。
之后和表妹一起坐高铁到广州,在点都德和表妹的对象碰面。我们三个河南人用上学时磨练出的干饭速度,只消半小时就了结了传说中广州人要吃一上午的早茶👀。
饭后我自然不能当小两口的电灯泡,于是奔赴下一站,在东山口和之前光遇里结识的网友 DD 会合。或许是东山口的建筑和当天的天气比较适合拍照,随便一堵墙前面就有一大排姑娘眼一闭,腿一伸,头一仰,手一挡,摆出各种教科书级的小红书拍照姿势。原来并不是我身边没有人拍网红照,而是拍网红照的都去了东山口。DD 作为真·后浪,七拐八拐把我带到了一家如果不是她请客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消费的甜品店 (Polaberry),有幸蹭了几个均价 30+ 的巧克力。
之后我们逛了充满干货鲜腥味的海勤盛市场,作为一个不怎么吃海货的北方人,确实有些闻不惯这里的味道。DD 建筑系出身,一边走一边给我科普干货市场里各的“骑楼”。之后又去到另一个网红景点沙面岛,面积很小,只消几十分钟就能走完。这里曾是英法租界,感觉和天津的五大道异曲同工。
当天的最后一站则拐进小巷,来到了广州当地似乎很有名的“吴财记面家”,这也是我一天中最满意的一程。作为面食爱好者,DD 为我挑选的这份竹生面也让我感受到和北方面条完全不一样的风味。可惜当天实在是吃了太多东西,纵使走了两万步也难以光盘。
虽然这趟深圳之行只给广州安排了一天不到的时间,但却让我感受了和北方城市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这种差异是深圳缺失的、只有老城市老商圈才能散发出来的味道。或许下次我会在广州多待几天,正儿八经花一整个上午吃一次早茶。
28 号中午,我约了一个律师朋友 NX 吃椰子鸡。饭店位于福田区车公庙地铁站附近,打开高德地图我发现有一趟公交会沿着海岸线行驶,于是我毅然决定选择耗时更久的公交,期待车窗外掠过我脑补的蓝天大海白云的美景。可惜理想只存在于漫画,现实则是我忘记了海岸线旁边就是细长的深圳湾公园,也忘记了我地处每时每刻都在修路的深圳。。。
还记得小时候在深圳时偶尔会去楼下买椰子🥥,5 块钱一个。老板从冰箱里拿出新鲜椰子,劈个小口,插上吸管,喝完椰汁后还可以把椰子劈开吃里面的椰肉。对比其他零食饮料,椰子性价比太低,因此一年时间里我也仅仅尝过几次。这次来深圳前我就决定要重温一次椰子的味道,于是我不只吃了椰子鸡,还把菜单上的椰青和椰奶冻都给点了😆。
然而当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即使看着照片,也再也想不起椰汁到底什么味。看来我并不是喜欢椰子,只是小时候经历的事情太少,以至于味蕾早已看淡,记忆却可以把这种小事尘封十年有余。
3 月 28 日正是我身份证上的生日,我就问店员生日当天有什么活动吗,店员说有的有的,然后 20 分钟后端来一碗铺了个煎蛋的煮方便面🤡。
饭后 NX 又带我乘上号称深圳最快的电梯,来到了深圳最高的建筑:平安金融中心的顶楼。我属实心疼 NX 的门票钱,这里或许可以登上我心目中的“最不值得景点”排行榜了。不过也算是难为 NX 了,想在深圳中心区域找个好玩的地方着实不易。
NX 是我所有朋友里被工作摧残得最严重的一个没有之一。NX 用在律所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原来这批看起来最懂法的人也完全不会遵循什么所谓的劳动法。写下这段文字时,我又打开微信问起 NX 的近况,NX 表示最近没有工作,正在休养生息,“是一点点变正常的迹象”。挺好。
告别了 NX,我又要与大学时期的好友 LV 和胖子会面(LV 并不姓吕,这样叫只是因为我觉得有趣)。LV 和胖子也是 WOWer,在大学宿舍全员 LOL 的时候,我们几个哥们则一直在艾泽拉斯征战四方,陆陆续续也练了好几个满级号。后来我因为电脑太垃圾而早早地 AFK,直到工作后换了新电脑才重回 WOW,在 8.0 版本开启了一段每晚推钥石的肝帝生活。有一晚我们团灭了上百次,终于在地渊孢林终于留下了这张值得让我再发一次的合影(大树是我,熊是胖子,熊猫人是 LV)。
这张照片我说他俩没有牵手,你信吗😏?不过必须澄清,照片因为广角畸变和一些鸽子为什么这么大的原因导致 LV 看起来比本人宽得多,他本人还是很瘦的(
之后我们吃了顿牛腩煲,我也是第一次吃到马蹄莲这种水果。随后又去了满是小吃和盗版服装店的老街(老街地铁站的那个老街),这里总给我一种我们县城的感觉,甚至有那么几个瞬间会让我忘记我正身处一线城市。
29 号下午,我见到了大学时的另一个好友 Penny。Penny 工作远在龙岗区,而且工作很忙,下午这半天假也请的比较艰难。我们在泡泡玛特买了两个海贼王盲盒,怎么就那么寸,正正好好抽到了我俩都不想要的两个人物🤦♂️。这概率是多少来着?三十六分之一?晚上和 Penny 吃了顿酸菜鱼,住处较远的她也要早早赶回去。与 Penny 告别后,我高强度的会晤工作终于告一段落。
30 号,我刷了很久的大众点评,实在找不出有什么值得一玩的地方,算了,还是再去趟深圳湾公园吹吹风吧。下午我先到深圳湾万象城填饱肚子,买了杯冷饮,沿着第一天来到深圳湾公园时的反方向走去。我的心情无比放松,就这么晃晃悠悠得溜达,从太阳低斜走到海水涨潮,一路走到了深圳湾公园的最南端,与香港隔海相望。海的那边,是让我能够登录 Google 的服务器啊。
吹着海风,我不禁羡慕起晚上在这里跑步的人。北京是一个没有跑步环境的地方,到处都乌漆麻黑,坑坑洼洼。等等,真的是北京没有跑步环境吗?就如同我晚上不能去奥森跑步一样,我在深圳的朋友们也都住在宝安、龙岗,他们即使在南山区上班,晚上也不可能过来这里跑步。我真的是羡慕可以在深圳湾公园跑步吗?不是的,我只是羡慕这群或许本来就住在深圳湾一号的人家赢家们,至于跑步的地方是深圳湾公园,还是奥森,还是我老家县城里的广场,并不重要。
又挪窝了
很久之前表哥就确定了杭州的新工作,大姨、嫂子和小侄女自然也要过去。我们合租的房子四月底就要到期,因此我也必须开始物色新的住处了。巧合的是我在北京第一家公司里可以称得上“师父”的同事 C 也在找新住处,问我要不要一起合租,我们一拍即合,最终在五一假期前签下了现在的住处。
决定和 C 合租的另一个原因是 C 能把饭做出花来。虽然此前在天津做了一年的饭,也没把自己喂出毛病,但复杂的菜品我是不会做也懒得做的。
大姨一家离开北京的前一晚,不知道小侄女是否真的理解了客厅里大包小包行李的意义,和我玩耍到不愿离开我的屋子去睡觉,我也一次次把她举高高直到胳膊酸痛。和小侄女一起住的这一年里,她几乎改变了我对小孩子的刻板印象,让我发现小孩子原来也没有那么可怕(小孩子本身不可怕,但有孩子这件事确实很可怕)。听大姨说,小侄女离开北京当天还去楼下见了她的小朋友们,她们也第一次一路跟出小区很远送别小侄女。孩子们都是有灵性的。
五一回来后,我和 C 按原计划搬完了家,到新住处后我直接把卧室里廉价的双人床和桌子给拆了(得到了房东的许可),之后以算上运费也才 90 元的价格买了俩木头拍子,铺上 C 送我的旧床垫,再把之前床上的床头换了个方向作为靠背,新床✅。后来又上咸鱼自费购入了一张自如同款桌子,基本确定了屋子的布局。经历了 7 个月的反复微调,现在长这个样子。
比起 B 站上那些“爆改出租屋”的视频,我的房间要简陋太多了。我不求房间看起来多么美观,也不会过分收纳,但起码要求房间整洁、干净、实用。实际上只要做好物品分类,随手归位,以及每天早上叠被子,观感就不会太差了。好歹自己还是个断舍离主义者,目前我的柜子都还远远没有填满,而我唯一占用公共空间的物件则只有一瓶洗发水。Plus,为什么每个房东都爱红木家具啊摔!
我开始留长发了
有幸工作这几年里我的发量不减当年,7 月份也终于决定留一次长发试试看。心路历程我也写了另一篇文章:决定留长发的第二个月 。5 个月过去了,现在长这样。
我的脸型是标准的 Poker Face,与主流审美严重脱节,把头发留长至少能显得脸部线条柔和一些。10 月到 11 月之间是头发的尴尬期,发箍别不上,皮筋扎不住,刘海还特别扎眼睛,只能靠戴发带勉强见人。而现在的长度基本已经脱离尴尬期,平时也都披散着了。下一步打算扎个小辫试试武士头,或者艾伦耶格尔变身艾导后的发型。
我怎么就管不住这手呢
下半年真的花了不少钱,就只说电子设备,9 月入手了 iPhone 13 Pro,写下了iPhone 13 Pro 上手试玩;10 月入手了 Niz 静电容键盘,写下了我的键盘进化史,和可能是退烧键盘的 Niz plum 68 上手试玩 ;12 月入手了 Apple Watch Series 7,写下了Apple Watch 7 初体验 。
除此之外,我还剁手了苹果官方手机壳、罗技 MX Master 3、Apple Watch 表带、笔记本增高架等杂七杂八的数码产品,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我有记账的习惯,因此可以粗略计算去年一整年大概攒了多少钱,果不其然得距离去年定下的目标相差甚远。目前我已经凑齐了狭义上的苹果全家桶,电子产品数量也达到了巅峰,我这手👋可真的剁🪓不起了。。。
杂
夏天参加了公司的 Hackathon 活动,理所当然得没有拿到名次。
7 月底 DD 来北京了一趟,在什刹海和南锣鼓巷随便溜达了一圈,晚上在风铃酒馆重温了涨价颇为离谱的招牌菜手杵红烧肉。
晒晒我少女心爆棚的书包和贴纸。
和 C 搬进新房子后不久,C 的老婆孩子也过来了,于是继小侄女后我又有娃可以抱了。巧合的是我住进大姨家时小侄女大概 7 个月,C 的宝宝过来时也是 7 个月。
8 月 26 号,下班时分下了一场雨,那时候我和同事一起去吃重庆小面,出来后正好雨过天晴,录下了一小段视频:前有绝景,还在办公室拍下了这张年度最佳天气。
9 月 29 日,我提前开始了国庆假期。之前把自己的 iPad Mini 5 拿回家给奶奶看电视用了,好评如潮。于是这次又收了个二手 Mini 4 带给姥姥姥爷,让他们可以听听戏看看书法。
30 晚上则和另一批朋友在郑州集合,吃了个路边摊。在北京呆了几年后,再次看见路边摊竟然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晚上我们在电竞酒店过夜,果不其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通宵,不到凌晨一点就纷纷躺倒。次日中午,得益于店员小哥的神级拍照技术,我们好歹留下了这张尬的要死的集体照。
每次回家自然是少不了来一碗牛肉汤,即使喝一碗要上火两天。
关于我“自身”
一句话总结:老了,胖了,是时候还债了。
仔细想想,我从出生开始就没有控制过饮食,初中以后又开始热爱辛辣。可能之前还有年轻的资本,即使经历了一天五顿饭的高中,我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也是还是瘦得不健康(180cm & 60kg)。大学里再怎么胡吃海喝,体重也只是以一个极其平缓的曲线稳步上升。不过迫于自己几乎不运动且一直久坐,身上一直没什么肌肉,虽然整体看起来不胖,肚子却渐渐有了了小号游泳圈。
在天津那年有一段时间坚持晚上跑步和运动,加上自己做饭吃得总比外卖健康,身材有小幅度改善。然而经历了后面的裁员和各种变故,运动计划早早中断。去年回到北京又和大姨一家一起住,能吃上家里的味道自然更加放飞自我,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重 5 斤不止。而今年和现在的室友合租后,来自东北的 C 作为家里的御厨常做高糖重口的东北菜,而嫂子曾是糕点师,也时不时整点蛋糕甜点🧁之类的花活。长胖的客观条件已经存在,于是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的我在这半年里体重一度飙升到了 150 斤。
十一假期前那段时间工作很忙,而假期内奶奶住院,我得去陪护,整个假期也没怎么放松。回到北京后又立刻继续繁忙的工作,加之外卖、加班和晚睡,我的脸上开始起痘。本以为和以前一样等一段时间就会自然褪去,我就又火锅 + 油碟作起来了。事实证明,年轻时作死叫可以叫勇闯天涯,年龄大了作死就真的是在作死了,于是红豆没有生南国,而是生在了我的脸上。
我从 11 月开始控制饮食,以及重新恢复晚上的运动计划。完成情况低于目标,但也高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好歹还是有用的,目前痘痘正在好转,体重也已略微回落。
想起我的第一份体检报告,里面只有普遍的“窦性心律不齐”这一项,而且(大概率)还是因为给我做心电图的姐姐太漂亮搞得我太紧张导致的。而今年我也参加了公司安排的年度体检,总检建议已经写满了整整一页。如今 Apple Watch 都买了,给自己设定的每天 500 大卡的目标也并不算难,真的真的真的再也没有理由不动弹了。不就是运动嘛,奥力给✊!干了兄弟们!
输入,产出
今年一共写下了 13 篇博客,22 篇技术笔记,上百条 Telegram 频道更新,以及三十多篇写了半拉子的草稿。。。
工作和学习
工作这几年里我一直是一个“杂食型”程序员,对很多技术栈都有了解但大多浅尝辄止,而今年或许是我的杂学开始融会贯通的一年。这一年里接触了 Vue3,Flutter,NestJS,Docker 等一大堆杂七杂八的技术,明显感到上手速度快了许多,走的弯路也少了许多。
今年在公司里仍然主要使用微信小程序和 Vue2。微信小程序的开发体验做过的都知道。。。于是我尝试引入了一系列自动化和工程化工具,实现类似代码压缩、代码检查、一键发版等功能,又封装了一堆工具模块,总算是把小程序的开发体验拉到了一个接近好用的水平。基于这些优化,我也写了一篇篇幅不短的文章,在组内做了个技术分享。本来打算把文章脱敏后公开到我的技术笔记里,结果拖延症发作一直到现在还没放出来😢。或许是时候重新提上日程了。
Docker 是一个我“几过家门而不入”的技术,也终于在今年能够差不多玩转。目前我已经把很多开发环境迁移到了 Docker,并且开源了这个自用小项目 DevOS。除此之外还写下了使用 Docker 托管一部分开发环境 一文。
我深知自己存在的问题,诸如算法和知识的深度仍然是我严重缺失的,但我总是提不起兴趣去刷题或背八股文,毕竟我从小就不是个做题家。虽然今年看似也学了一些东西,但整体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是大幅减少的。作为躺平人我也就不喊什么 2022 一定怎么怎么滴的口号了,总之还是希望多学习一点吧。
主页和博客
重构了我的主页,装模作样得支持了中英双语。你可以在主页找到我想公开的一切信息,如果你不嫌烦的话,可以考虑在浏览器里点一下收藏。
至于我的博客,此前一直使用 Hexo,但 Hexo 存在发布复杂、图片托管复杂、主题兼容性玄学等诸多痛点,因此今年我也把博客迁移到了现在的 Notion + Nobelium 方案以获得无缝的编辑和发布体验。Nobelium 的原理并不复杂,它本质上是一个基于 Next.js 框架的服务端渲染应用,用户访问页面时就通过 Notion API 拿到页面数据,再组装成 HTML 再返回给用户浏览器。不过 Notion 的数据格式实在太过花哨,从 Notion 拿到数据到组装成 HTML 这一步必须要经历一系列的嵌套和递归处理,这也导致目前博客的性能比起 Hexo 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即使性能有所下降,这种不用操心发布和图床只管写带来的体验提升还是非常值得的,方案迁移后我的更新欲望也明显更强了。
我的 Telegram 频道
近年来 Telegram 在我生活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几乎完全涵盖了我看新闻、看沙雕内容、获取资源、吹水打屁、~~看色图~~ 等大部分互联网需求。
攥写这篇文章时,Telegram 刚刚推出了 Reactions 和 Spoilers 功能,非常实用。在我使用的茫茫多软件里,我几乎只看 Telegram、VSCode、Notion 和滴答清单的更新日志,这几个软件总会给我一种“已经如此好用了,还有什么可做的呢?”的感觉,结果一看更新日志又是一堆花活。作为软件开发者我其实很羡慕和佩服这些致力于提升软件使用体验的幕后团队。
很久之前我就开通了一个 Telegram 频道,随手丢一些我觉得有趣的互联网内容,订阅者甚廖,几乎只有几个身边的朋友。早期我把 Twitter 作为朋友圈,把这个频道作为一个更自由、更有门槛的公众号,但 Twitter 上的大部分 Followers 并非真正的朋友,很多内容不适合放在上面,于是我逐渐倾向于在我的频道里发布更新。就这么发着发着,终于今年有个人问我:你开这个频道的目的是什么?我才第一次认真审视这个问题🧐。
其一,也是我的核心目的:可以让别人更好得了解我。我坚信一个观点:通过一个人的手机主屏和歌单,就能起码了解这个人的一半,这个频道亦如此。你可以通过我的更新了解我的观点,我的心情,我喜欢的音乐、动画、电影……
其二,我是一名眼高手低、又不愿意拼尽全力参与内卷的程序员,我希望在被北京和其他一线城市丢弃之前,能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电有网有电脑就能养活自己的角色,持续运营这个频道也算是一次自我测试。我并不求自己的频道做大做强,对现在的我而言,怎么更新,更新什么都不重要,而坚持更新很重要。有时候不应该先考虑目标,而应该先投入时间,时间本身就很有力量。
因此我取本人名字缩写 ZY 的谐音,给频道更名为”贼歪说“,又规定了几套内容模板以提升阅读体验。为了提高更新效率,我还开发了个小项目 No2tg,实现从 Notion 草稿到 Telegram 频道的一键发布。
最后,我也给自己的 Telegram 频道打个广告:@AboutZY。欢迎关注。
习惯,断舍离
去微信化
我电脑上的微信并没有设置开机自启,不过只要点亮屏幕还是会第一时间登录。但实际上一年 365 天有 300 天我的微信都不带响的,再加上微信上一些并不友善的,或让我感到不值得浪费时间的交流,我开始反思,我真的需要开机就挂上微信吗?微信真的值得我耗费精力去一遍遍检查聊天窗口吗?
在我购入 Apple Watch 前一直佩戴小米手环,而购入小米手环的初衷是之前我在拥挤的 13 号线上大部分时间都在用 Kindle 看漫画,因此我需要一个能中转手机通知的可穿戴设备,让我瞄一眼就知道新来的通知是否值得我从裤兜里掏出手机回复。经过这几年的培养,手机震动先抬手腕这个动作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这个习惯也保证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可以秒回的。
于是我开始不再在电脑上登录微信,偶尔的吹水打屁直接用手机回复,真正与人 Battle 时再登录电脑端,Battle 完毕后则立即完全退出电脑端。保持这样的习惯到现在竟然意外得无感。
今年更换手机后我没有直接迁移数据,而是选择从头“装修”一遍。重新安装并登录微信后,面对空空如也的聊天列表,我感到极度舒适,毕竟此前的聊天列表似乎永远也拉不到底。
距离封神只差一死的产品经理之神张小龙今年推出了折叠群聊,和登录桌面端不需要手机确认这俩领先时代的功能(短暂获得七天妈妈体验卡),于是我把绝大部分群聊都进行了折叠,固定了我需要的聊天窗口。之后开始结合“不显示”功能,把每一个聊天都当成一个待办,不需要回复的、已经聊死的、或者对方说“我去洗澡了” 之类的聊天窗口,就直接左滑,选择不显示进行隐藏。而类似扫码点餐之类必须关注的公众号,则在餐后立刻取关。
如此一来,我的整个聊天窗口大部分时间都只有公众号消息,折叠的群聊,以及两个固定的群聊而已,非常清爽。
我真的自律吗?
重新恢复运动计划后,我在滴答清单里加回了“晚上运动”这条待办,并且设置了每晚 9 点进行提醒。不出意外的,大部分日子里我根本不会 Care 这条提醒,还是继续刷着 B 站打着游戏。直到第二天看到这条已经过期的 “晚上运动”,再怀着一丝丝后悔和懊恼把它挪到今天,然后晚上继续不 Care...
健身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设置提醒也不能督促自己健身这种事大概也发生在其他千千万万个人身上。但这只是一个例子,实际上我的滴答清单里还有一大批总是延期的待办。作为一个滴答清单 6 年老用户,我一直标榜自己是自律的,但现在想来,我是否只是喜欢这种“我很自律”给自己带来的心里安慰呢?我真的自律吗?
于是我决定一定程度上放弃对抗人性。我启用了滴答清单里的打卡功能,给自己设定了几条能让自己变好的,但不那么强烈的打卡项目,比如,每天吃水果,早睡,健康饮食(忌糖忌辛辣忌油腻忌咖啡),以及晚间运动。而之前的任务栏目则只用来存放必须要完成的待办事项。
滴答清单会按照月份统计打卡完成率,就 12 月而言,完成的最好的当然是每日水果,高达 80%;晚上运动和健康饮食都是约 60%,还可以;完成的最差的则是早睡,只有 13%。长痘痘的另一个原因找到了😂。
文娱生活
书
今年没有看任何有营养的书。
漫画看得也比较少,有印象的似乎就只有《进击的巨人》了。目前正在看《龙珠》的人造人篇,下一部应该是《灌篮高手》。刚好我的上一篇文章就讲述了我用 Kindle 看漫画的二三事,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看一看。
影
国内早已进入大阉割时代,今年尤其变本加厉。即便作为正版主义者,我也实在难以忍受别人嚼过一遍再吐出来的内容,因此我几乎不会在国内视频平台上支持“正版”,目前唯一开通的 B 站大会员明年应该也会停掉了。趁着现在还能勉强凿壁偷光,年初我开通了 Netflix。虽然月费并不便宜,但有了奈飞加持,我的影视生活丰富了不少,这钱还是值得的。
我有在豆瓣标记自己看过的书影音的习惯,因此我也点开“我看过”,按照时间顺序列了一批我认为值得一提的剧集。
- 《老友记》:带我了解了许多早年间的美式文化,也让我了解了爱情公寓的抄袭有多么严重。在我即将刷完第十季的时候,网上刚好放出了老友记重聚特辑的消息,正好无缝连刷✌️。
- 《绝命毒师》:少见的从第一季到第五季评分越来越高的美剧。19 年又推出了电影《续命之徒》,讲述 Jesse 从制毒工厂逃离后的故事,电影里老白再次上镜,已经苍老许多了。
- 《神探夏洛克》:整体不错,但他妹那一趴实在太对不起前几季的铺垫了。
- 《天元突破红莲螺岩》:燃番天花板之一,创造了 “钻头是男人的浪漫” 这个梗。扳机社和金石洋之永远滴神!
- 《半妖的夜叉姬》:唯一一个为了骂它才放上来的动画。啥 JB 玩意啊?!我如此喜欢《犬夜叉》,你就这么对我?
- 《进击的巨人》最终章:制作公司由 WIT STUDIO 转为 MAPPA,画风的转变肉眼可见,有些地方崩得一塌糊涂,作为一个画面党有点心痛。
- 《无职转生:到了异世界就拿出真本事》:把 B 站动画区前扛把子 LexBurner 推到风口浪尖的动画,且引起了全网热议(和打拳)。我对这部动画和 Lex 本人并不发表什么看法,但 B 站近期又把 Lex 请回来,再把评论区整个关闭,结合阿 B 这几年来的各种骚操作,如今我对 B 站的反感已经达到了顶峰。给无职打分的时候,突然想到很久很久以前在 B 站完整看完了未和谐版的《下流梗不存在的灰暗世界》,赶紧去给这部动画补了个五星。我们每天度过的日常,都是连续不断的奇迹。当时能在 B 站大陆区完整看完这部番真的算是奇迹了。
- 《岸边露伴一动不动》:奈飞砸钱拍的 JOJO 衍生作品。反正对于我来说有 JOJO 看就“赛高尼High铁鸭子哒”!
- 《高分少女》:届到了作为大陆 95 后缺失的那部分街机记忆,就是看的时候有点胃疼。。。
- 《太阳之下》:今年有段时间突然对朝鲜特别感兴趣,在 YouTube 恶补了很多关于朝鲜的影片,其中就有这部《太阳之下》。看完之后觉得既魔幻又熟悉。
- 《爱死机》第二季:跌落神坛。
- 《普罗米亚》:有幸在档期的尾巴去电影院看了,走出电影院时感觉自己年轻了十岁。扳机社和金石洋之永远滴神 again!
- 《拳愿阿修罗》:剧情简单但真的爽。三渲二的画面很特别,观感很棒。
- 《命运之夜:天之杯》
- 《鬼灭之刃:无限列车》: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鬼灭那么出圈。除了动画制作水准比较高,鬼灭从动画到这个电影个人都觉得挺没意思的。
- 《杀死比尔》
- 《排球少年》第四季:为了看第四季,特意把前三季又从头补了一遍。第四季的作画相比前三季确实粗糙了不少,不过上了球场的 Part2 其实还行。
- 《楚门的世界》
- 《大侦探福尔摩斯》:冲着小罗伯特唐尼去的,电影本身一般。
- 《入间同学入魔了》:很喜欢这种轻松愉快的动画,即使套路到不能套路。之后打算补一补漫画了。
- 《漂流少年》:一脸懵逼进来,一脸懵逼出去。自诩文艺青年的朋友可以挑战一下,如果看懂了欢迎给我讲讲。反正我很讨厌这种完全意识流的剧情,后面几乎是忍着看完的。
- 《刺客伍六七》:之前有个朋友给我推荐了很多次,可惜我一向对国产动画没什么信心。后来了在奈飞上忍着看了几集,发现确实很有特色。看到第二季时,大陆这边下架了《迪迦奥特曼》,顺带的就有《刺客伍六七》,于是更加坚定了我被下架的作品才是好作品的观点。
- 《小林家的龙女仆》:京阿尼失火事件后的回归作品,质量依旧出色。值得一提的是,B 站把动画里女性角色的胸部进行了大幅遮挡或缩小,由此可见陈睿是个贫乳控(
- 《凪的新生活》:继《非自然死亡》后我看完的第二部日剧,可以用来汲取躺平精神。
-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继《凪的新生活》后我看完的第三部日剧,感觉也就凑合吧。2021 年初还上映了《新春特别篇》,讨论了很多女性职场地位、生育、随夫姓之类的话题,其中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男女主给新生儿起名字时特意提到了孩子未来可能有不同的性取向,因此要起一个中性的名字。
- 《宇宙巡警露露子》:沙雕恶搞但剧情完整的泡面番。扳机社和金石洋之永远滴神!x 3
-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虽然不是英雄联盟玩家,但剧集仍然令我惊喜,动画的音乐、画面、剧情各方面在我看来几乎完美。另外,腾讯版阉割极其夸张。另外的另外,大头可太萌了。
- 《王冠》:很难相信我竟然能看得进去这种历史剧,目前正在看第四季。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
- 《JOJO 的奇妙冒险 石之海》: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 JOJO 正传,OP 也十分应景得采用了女声。B 站版不出意外得阉割严重。
- 《星际牛仔》:还没看完,非常喜欢。奈飞的画质简直黑科技。
音
打开网易云的年度统计,我今年最喜欢的曲风依次是摇滚、原声带、欧美和二次元,基本准确。年度音乐则是一首非常小众的,来自 John H. Clarke 的《Aurora Borealis》。
Apple Music + 网易云的搭配我已经用了很久了,但 AM 在 Windows 下几乎没有体验可言,而且不管哪个平台总是卡卡的,因此 12 月我退订了 Apple Music,切换到了 Spotify。就这半个月的体验而言,Spotify 音质比起 AM 逊色不少,但软件使用体验和曲库上比 AM 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能听童话镇)。虽然现在主用 Spotify,但网易云也不会退订,毕竟有些歌曲,尤其是某些我钟爱的 Live 版只有网易云才能找到。
游戏
今年玩了三款新游戏,哈迪斯(Hades),灵魂摆渡人(Spiritfarer),泰拉瑞亚(Terraria),以及重温了一遍 GRIS。
哈迪斯一共玩了 34 个小时,收集到终极武器路西法后就弃了。灵魂摆渡人是个温馨的好游戏,不过确实有点太不刺激了,现在偶尔上去开开船,至今还没有通关。而泰拉瑞亚不愧是 Steam 最佳游戏榜第一名,真的真的真的非常杀时间,不知不觉我已经游玩近 80 小时,但现在仍然在“入门”的边缘徘徊。
心境,未来
去年鸽掉了心路历程篇是正确的,这样我才能有整整两年的时间来认清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我开始主动分析事物,有了一些主观想法,少了一些人云亦云,努力做到不被其他观点所左右。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我也开始在意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尽量避免以自己浅薄的认知去下定义。这一点上,家人是我的反面教材,他们常定义披萨为大饼,咖啡为刷锅水,我必须要避免这种因为认知问题带来的观点差异。
但 1 年后,3 年后,5 年后的我会在过什么样的生活呢?我想象不到。如果前几年的人生关键字是不确定,那么现在的关键字应该是探索。其实说好听点叫探索,说难听点就是迷茫。我未来能做什么?要做什么?买房吗?结婚吗?生娃吗?还要继续把头发留长吗?年龄在增长,每个地球 OL 玩家都会遇到的人生选择题也开始接踵而至。再抬头看看周围,Covid 19,生育率,恒大,滴滴,教育禁令…… 似乎下一个历史进程的拐点已经悄然到来。
世界与我的未来皆不可捉摸,只愿世界和平🕊️,我的开心多于难过🤘。